肛瘺是肛管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內口通常位于齒線部位,外口位于肛周皮膚上,多系肛管直腸周圍膿腫自行潰破或切開引流后,膿腔縮小而形成瘺管。一般具有內口、外口,內口開口部位于齒線的肛隱窩,外口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瘺管可以穿過內、外括約肌和提肛肌向直腸、肛管周圍間隙穿通。因原發病灶的感染和糞水仍不斷由內口進入管道,故經久不愈。管道多數迂曲,引流不暢,外口常封閉,膿液積聚后可再次形成膿腫。由于反覆發作,可使原來單純性肛瘺(一個內口,一個外口)成為復雜性肛瘺(一個內口,多個外口)。多數肛瘺位于肛管直腸環的下方,為“低位肛瘺”。少數在肛管直腸環的上方,為“高位肛瘺”。臨床上將肛瘺分為單純、復雜和低位、高位,對手術時避免發生括約肌失禁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肛瘺兩個出口均在肛管、直腸腔內的稱肛內瘺,臨床極為少見。本病為一種常見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以青壯年多見,男性多于女性。
肛瘺是指肛癰成膿自潰或切開后所遺留的管腔。有內外兩口,或數個外口,外口常有膿水或糞汁流出,其下有條索狀物,內口位于肛門齒線部為主要表現的瘺病類疾病,本病發病率占肛門直腸疾病的10%~20%左右,占外科疾病的6%左右。
祖國醫學認為,凡孔竅內生成瘺,膿水淋漓不止,久不收口,稱之為"漏",又名"漏瘡"!夺t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痔瘡篇》說:"破潰而出膿血,黃水浸yin,淋漓久不止者,為漏。"
瘺的最早記載,見于《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以后歷代醫家均有論述,如《神農本草經》中說:"夫大病之主……癰腫惡瘡、痔瘺、癭瘤。"《太年圣惠方·治痔瘺諸方》中還說:"夫痔瘺者,由諸痔毒氣,結聚肛邊……穿穴之后,瘡口不合,時有膿血,腸頭腫疼,經久不差,故名痔瘺也。"《古今醫統》中說:"至于成瘺穿腸,竄臀中,有鵝管,年久深遠者,……掛線治之,庶可除根。"在《瘡瘍經驗全書·痔漏癥》中,又稱本病為漏瘡和單漏。肛漏之名則見于《外證醫案匯編》。
肛瘺又名肛漏。《太平圣惠方》曰:“夫痔瘺者,由諸痔毒氣,結聚肛邊,有瘡或作鼠乳,或生結核,穿穴之后,瘡口不合,時有膿血,腸頭腫痛,經久不差,故名痔瘺也!边@里所言痔瘺,即為肛瘺。然真正的肛漏之名,則見于《外證醫案匯編》。
《醫門補要·醫法補要·痔瘺》中說:"濕熱下注大腸,從肛門先發小疙瘩,漸大潰膿,內通大腸,日久難斂;或愈月余又潰,每見由此成癆者。乘初起,服清熱內消散,數帖可愈。若先咳嗽而成漏者,不治。"可見本病的發生,為肛門直腸周圍癰疽潰后久不收口,濕熱余毒末盡,血行不暢所導致;或因脾肺腎三臟虧損,或因肛裂損傷并感染而生。正如《諸病源候論·瘺病諸候》中說:"但瘺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調,放血氣壅結所作,或由飲食乖節,狼鼠之精,入于府藏,毒流經脈,變化而生,皆能使血脈結聚,寒熱相交,久則成膿而潰漏也。
關于脫管療法,宋·《太平圣惠方》即有將砒溶于黃蠟,捻為條,納痔瘺瘡竅之記載。明·《醫學入門》、《外科正宗》等均有介紹。
關于掛線療法,遠在明代,我國就已采用掛線療法。如《古今醫統》中記載:"藥線日下,腸肌隨長,僻處即補,水逐線流,未穿瘡孔,鵝管內消。"闡述了掛線療法的功效和機制,為后世醫家使用這一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和豐富了臨床經驗。清代《醫門補要·醫法補要》中專列肛瘺掛線法:"用細銅針穿藥線,右手持針插入瘺管內。左手執粗骨針(要園禿頭鐫深長槽一條以便引針),插入肛門內,鉤出針頭與藥線,打一抽箍結,逐漸抽緊。加鈕扣系藥線梢墜之,七日管豁開,摻生肌藥,一月收口。如虛人不可掛線,易成癆不治。"記述了肛瘺掛線療法的具體操作方法,治療時間和禁忌癥,充分反映了這一療法的科學性,并表明這一療法具有簡便、經濟、療效可靠、不影響肛門功能,并瘢痕小等優點。約在500年的臨床實踐中,一直被廣泛采用,至今仍是治療肛瘺的較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