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將脊椎崩裂的原因統歸至先天性與外傷性兩類;但實際上,真正最為多見的乃是由于退行性變所致者,約占全部脊椎崩裂者的60%以上。
從解剖上來看,腰椎峽部系指上、下關節突之間的狹窄部分,此處骨質結構相對薄弱。正常腰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腰、骶椎交界處成為轉折點。上方腰椎向前傾斜,下方的骶骨則向后傾斜,因此,腰骶椎的負重力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腰5有向前滑移的傾向。但正常情況下,由于受到腰5下關節突和周圍關節囊、韌帶的限制,使腰5峽部正處于兩種力量的交點,因此峽部容易發生崩裂,這也是腰5峽部崩裂最多的理由。
峽部崩裂以后,椎弓分為兩部分,上部為上關節突、橫突、椎弓根、椎體,仍與上方的脊柱保持正常聯系;下部為下關節突、椎板、棘突,與下方的骶椎保持聯系。兩部之間失去骨性聯結,上部因失去限制而向前移位,表現為椎體在下方椎體上向前滑移,稱為脊椎滑脫,系由Killam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