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名由來
金庸
金庸與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時,曾想過筆名的問題。后來決定把自己名字的“鏞字一分為二,成為“金庸。這就成為了他的筆名。
姚馥蘭和林歡
金庸先生也用過其他的筆名,例如用姚馥蘭(英文“Your Friend《你的朋友》音譯)寫影話,如用林歡這筆名寫影話也寫電影劇本,在讀者中間也曾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查理
金庸先生還有一個筆名,叫做查理,可能大家并不熟悉,這是他讀高中時老師給取的名字。還是1940年,他讀高中一年級時,因為寫了一篇嘲諷訓導主任的寓言故 事《阿麗斯漫游記》。結果因“褻瀆師長,敗壞學風而被革出校門。然而,這篇文章不僅顯露了金庸的文學才華,也充分展示了他敢于反抗強權,追求真理與正義 的精神和勇氣。
到衢州中學后,金庸開始向東南地區的一家大報《東南日報》投稿。老師替他取了一個筆名——“查理。“查理撰寫的《一事能狂便少年》、《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陸續在《東南日報》副刊《筆壘》上發表,得到好評。
家事介紹
金庸結過三次婚,第一任妻子叫杜治芬,因婚外情背叛了他。第二任妻子叫朱玫,卻是金庸生了婚外情,背叛了她。
金庸與林樂怡
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朱玫是1956年5月1日結婚的,當時金庸在《大公報》工作,用筆名林歡寫著影評。夫婦二人在堅尼地道二號租房居住,生下了他們的大兒子查傳俠。
朱玫可謂是金庸的患難之妻,《明報》 初創,與丈夫一塊兒苦戰。但當《明報》興旺,丈夫卻移情他愛,和她結束了婚姻關系。朱玫在孤獨和貧困中度過一生,于1998年11月8日病死于香港灣仔律 敦治醫院,享年63歲。替她拿死亡證的,竟然是該醫院的員工,而不是她的丈夫,也不是她的兒女,令人唏噓。朱玫為金庸生下兩男兩女。“我對不起朱玫…… 金庸對記者說。
能與億萬富豪金庸白頭偕老的女子叫林樂怡(洋名阿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現任妻子。她認識金庸時才16歲,比金庸小 29歲,在北角麗池一間酒店里相識。林姑娘那時是酒店的侍應。那天,金庸剛與第二任妻子吵過一架,正失意至極,就到那家酒店的門邊坐下。 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請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林姑娘,一見鐘情。這就對不起朱玫了,再離婚,再結婚,并送小嬌妻到 澳洲留學,至今恩愛。
大俠金庸是個風流才子,據說,當年大俠金庸苦戀夏夢,金庸生平唯一一次創作劇本并親執導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近芳澤,但最終未能攜手。
金庸共有四個兒女,兩兒兩女,其中大兒子查傳俠于1976年10月因與女友吵架,一時想不開,便自縊身亡。查傳俠去世時才19歲,這是金庸心中永遠無法彌合的傷痛。二兒子叫查傳倜,三女兒叫查傳詩,四女兒叫查傳訥。
族親
現代查氏家族知名人物:
1.金庸遠房堂兄南開大學教授查良錚(穆旦)(20世紀40年代九葉派代表詩人,翻譯家);
2.金庸堂兄弟查良鑒曾任中華民國法務部部長、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院長;
3.其弟查良釗,國立河南大學校長、臺灣學術界風云人物、臺灣當局“司法部長;
4.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人口專家委員會第一至第四屆委員、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咨詢組成員,北京市第九、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查瑞傳。查良釗之子。
5.臺灣搖滾樂團櫻桃幫主唱查查〈本名查家雯〉是金庸侄孫女。
此外還有:
1.徐志摩——著名詩人。金庸的表哥,有人認為《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的形象是來自于金庸心中徐志摩的形象。
2.蔣英——錢學森夫人。中國最杰出的女聲樂教育家和享譽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歐洲古典藝術歌曲權威,著名鋼琴家和歌唱家。金庸的表姐。
3.錢學森——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工程控制論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杰出的科學家,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金庸的表姐夫。
4.曹時中--我國著名的古建筑“糾偏大師。金庸的妹夫。
5.張文良——老先生本名叫查良燮,是金庸的親叔伯兄弟,北京德云社演員。
6.金庸表哥蔣復璁曾任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撰于《連城訣》后記)。
家族小史
金庸祖先查瑜為徽州婺源(現屬江西省)人,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因避戰亂遷居浙江海寧袁花赫山房。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 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鑒、查良錚(著 名愛國主義詩人穆旦)等均為其族人。
查家為當地名門望族,有“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之譽。歷史上查家最鼎盛時期為清康熙年間,以 查 慎行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之說。金庸祖父查滄珊在江蘇丹陽任知縣時,因為“丹陽教案鎮壓不力被革職,鄧之誠的《中華二千 年史》曾引用了光緒《東華錄》有關這一事件的記載,對此金庸引以為榮。他在小說《連城訣》的后記說:“我祖父查滄珊公反對外國帝國主義者的無理壓迫,不肯 為了自己的官位利祿而殺害百姓,他偉大的人格令我們故鄉、整個家族都引以為榮。
喜歡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金庸并不姓金,而是姓查,本名查良鏞。“金庸是他的筆名,由“鏞字一分為二而得。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海寧查家在當地是數一數二的世家望族。在查家祠堂內的幾十個牌匾上,記錄著族中功名人士,其中官至翰林的 并不鮮見,而查家最有名的先祖當算是查慎行、查嗣庭兄弟了。查慎行是清代的著名詩人。查慎行的二弟嗣僳、三弟嗣庭都是翰林,另外堂兄嗣韓是榜眼,侄兒查升 是侍講,也都是翰林。查慎行的大兒子克建、堂弟嗣絢都是進士。當時稱為“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金庸出生時,查家有3600畝田地,租戶有上百戶,因 此金庸的父親查樞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地主。據說查樞卿不是那種土地主,他受過西洋教育,屬于那種過渡時代的中西混雜的人物。金庸生母名叫徐祿,19歲與 金庸的父親查樞卿結為夫婦。查樞卿與徐祿感情甚篤,先后生下五子和二女,金庸是老二。1937年,日寇侵入江南,他的家鄉袁花慘遭轟炸,查樞卿夫婦帶著全 家逃難,徐祿得急癥病亡。當時,13歲的金庸尚在嘉興讀書。金庸的繼母名叫顧秀英。11歲時,顧秀英押給查家當丫環,起先伺候金庸的祖母。徐祿病亡滿3年 后,查樞卿續弦再娶,小他17歲的顧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先后生下四子二女。
關于下面的內容,在大多數介紹金庸的書籍和文章中都絕少提到,這是因為,在20世紀50年代初,金庸的父親、大地主查樞卿被地方人民政府判處死刑———槍決了。
查良鏞的父親查樞卿在50年代初被人民政府判死刑處決,這對查良鏞來說當然是難以想象和接受的悲劇。他說:“人入黃泉不能復生,算了吧!后來,海寧縣委、 縣政府與嘉興市委統戰部、市僑辦聯合組織調查組,對查樞卿案件進行了復查,遂由海寧縣人民法院撤銷原判,宣告查樞卿無罪,給予平反昭雪。查良鏞得知后,專 門馳信海寧縣委領導:“大時代中變亂激烈,情況復雜,多承各位善意,審查30余年舊案,判決家父無罪,存歿俱感,謹此奉書,著重致謝。姓 名:查良鏞別 名:金庸職 業:作家,學者,政論家,社會活動家國 籍:中國民 族:漢族身 高:175cm 體 重:暫無星 座:雙魚座血 型:O型出生地:浙江海寧出生日期:1924年3月10日(農歷二月初六)畢業院校: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劍橋大學 人物經歷金庸(1924年3月10日—),原名查良鏞,男,漢族1924年出生于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袁花鎮,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他是華人知名 的武俠小說作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徐志摩是其表兄。金庸其家為書香門第,世居嘉興市海寧縣(現為縣級市海寧市)袁花鎮,金庸 的祖輩是康熙年間的著名詩人查慎行與查升。
1939年,金庸與同學共同編寫了《獻給投考初中者》的指導書,暢銷內地,這本書開啟了他的寫作生涯。
1942年秋,金庸進入《東南日報》(遷址福建南平)工作。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學生不滿去投訴被勒令退學,之后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后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抗戰勝利后,回到杭州做《東南日報》做記者。
1948年,金庸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和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并當翻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起工作,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
1955年,金庸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并在同年以“金庸為筆名擬寫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9 年,金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明報》,任主編兼社長歷35年,期間又創辦《明報月刊》、《明報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 等。金庸任董事長期間,《明報》成為香港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中國的《泰晤士報》。對中國時局的預測和分析,是其它報紙不能比擬的。《明報 周刊》則是華人世界最喜愛的刊物,其對中華關懷,深受全世界華人好評。
1972年,他宣布封筆,退出俠壇,之后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1981年,英國政府褒揚其對新聞事業及小說寫作的貢獻受其O.B.E勛銜。之后,金庸數次回到內地,先后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接見。
1992年,將他的畢生心血《明報》集團賣給商人于品海。
個人履歷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祖籍婺源(古徽州)。
1937年(另一說1936年),金庸從袁花龍山學堂(現袁花鎮中心小學)畢業,同年考入嘉興中學(現嘉興一中),離開家鄉海寧。
1938年,日軍攻到浙江,嘉興中學千里南遷至麗水,金庸進入省立聯合中學初中部。
1939年,15歲的金庸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獻給投考初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中國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
1939年秋,進入聯合中學高中部。
1940年上半年,因為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游記》被開除(得校長張印通幫助改成退學)。
1940年7月,轉入浙江衢州中學。1942年5月底因日軍侵占衢州城提前高中畢業。
1942年秋,進入《東南日報》(遷址福建南平)工作。
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一度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后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抗戰勝利后,回杭州,進《東南日報》做記者。
1945年,以輾轉突破日軍三道防線的艱難經歷,欲求學長沙國立湖南大學,但因手續問題被拒。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姚馥蘭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friend.(你的朋友)。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為林歡)。
1959 年,離開長城電影公司,與中學同學沈寶新合資創辦《明報》,任主編兼社長歷35年,期間又創辦《明報月刊》《明報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及馬來西亞 《新明日報》等。金庸任董事長期間,《明報》成為香港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報》。其對中國時局的預測和分析,是其它報紙不能 比擬的。《明報月刊》則是華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對大中華關懷,深受全世界華人好評。
1972年,宣布封筆,退出俠壇,之后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O.B.E 勛銜。
1981年后,金庸數次回到內地,先后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接見。
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1986年,被任命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獲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
1988年,任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名譽教授;
1989年,辭去基本法委員職務,卸任《明報》社長職務。
199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octor of Letters。
1994年,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
1994年10月25日,北京大學授予金庸名譽教授,北大中文系前主任、著名中國現代文學史專家嚴家炎教授在授予儀式上發表講話,稱贊金庸武俠小說創作是“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1996年,任劍橋大學榮譽院士。
1998年,獲香港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頒授“當代文豪金龍獎,同獲此獎的還有巴金和冰心。
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2000年,獲香港政府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
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臺發現的編號10930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
2003年3月,位于澳門新馬路的文化會館開設金庸圖書館,金庸親臨開幕并任榮譽顧問,館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說。
2004年11月,受聘華僑大學名譽教授。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金庸隨即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
2006年12月,完成劍橋大學碩士論文《初唐皇位繼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2008年9月,應劉中樹教授邀請,受聘成為吉林大學名譽教授。
2009年3月,獲得“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9月,金庸被聘請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2010年4月24日,金庸獲2010大本鐘獎個人獎之終生成就獎。
2010年4月27日,金庸獲“2009香港藝術發展獎的“終身成就獎。
2010年9月,86歲高齡的金庸先生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答辯,以「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論文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布,金庸以35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2名,引發廣泛關注。
2011年7月13日,獲得澳門大學頒授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以表彰其在文化領域創造的杰出成績和對社會做出的卓越貢獻。
2011年12月19日,被授予臺灣清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攻讀博士,并獲得博士學位。
人物作品一、小說作品
年代
作品名稱
備注
1939年
《給投考初中者》
1955年
《書劍恩仇錄》
著于1955年
1956年
《碧血劍》
香港商報連載形式發表,成為金庸成名作《三劍樓隨筆》
1957年
《射雕英雄傳》
本書最初連載于1957~1959年,確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
1959年
《神雕俠侶》
于1959年發表,并刊載了三年。
《雪山飛狐》
1960年
《飛狐外傳》
寫于1960、61年間
1961年
《鴛鴦刀》
《白馬嘯西風》
《倚天屠龍記》
被拍攝成電視劇,備受觀眾喜愛
1963年
《連城訣》
《天龍八部》
于1963年開始連載,寫了四年
1965年
《俠客行》
1967年
《笑傲江湖》
被拍成電視劇,備受觀眾喜愛1969年
《鹿鼎記》
于1969年開始連載,1972年刊完
1970年
《越女劍》
1970年
《三十三劍客圖》
1975年
《袁崇煥評傳》
1993年
《月云》
2006年
《金庸散文集》
此書匯集金庸60多年間的散文,并于2006年出版,并非指2006年創作
備注:上述表格粗體部分為金庸的十五部武俠小說。據金庸《鹿鼎記》成書后的“后記所說:“我寫的長篇武俠小說共十二部,短篇共三部。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后記》)現在已經廣為流傳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號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年)
射─《射雕英雄傳》(1957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被金庸小說的讀者稱為“俠文化的歌頌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后的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年)(封筆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雕俠侶》(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被金庸小說讀者稱為“情的贊美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后的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金庸本意為“卅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后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二、金庸全集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網上 有電子版本。1970年起,金庸助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 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結集出版。每一次修訂,情節都有所改動。新修版的故事細節和結局也略有改變,引來不少回 響。目前兩岸三地的出版分別授權于廣州的廣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于2002年11月開始出版,代替原來的三聯書店)、臺灣的遠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 社。
第1-2冊
《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鋒芒之作。
三聯書店出版的《金庸作品集》(12張)
創作年代:1955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
公元1753年—1759年
首發連載雜志:新晚報
第3-4冊
《碧血劍》(附錄:袁崇煥評傳)
創作年代:1956年
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
公元1633年—1644年
首發連載雜志:香港商報
第5-8冊
《射雕英雄傳》(附錄:成吉思汗家族、關于“全真教)——《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并稱“射雕三部曲,有前后聯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異(分別是儒俠、道俠、佛俠),是“俠之大者的詮釋作。此為“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
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
公元1199年—1221年
首發連載雜志:香港商報
第9-12冊
《神雕俠侶》——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
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13冊
《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廣州出版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新修版(11張)
創作年代:1959年
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首發連載雜志:新晚報
《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后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清中前期
約公元1644年—1796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后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14-15冊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首發連載雜志:武俠與歷史
第16-19冊
《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
公元1262年—13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0冊
《連城訣》——強烈批判社會私欲、貪婪、無情的一面,同時也從屈指可數的幾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現友誼、愛情、濟人、寬容。
創作年代:1963年
歷史背景:清朝,由書末“反清復明推知
首發連載雜志:東南亞周刊
第21-25冊
《天龍八部》——倪匡曾代寫其中約五萬字,后修訂了大部分。該篇是金庸哲學、內涵、人性、情節等的巔峰之作,亦是對“人、“諧、“俠的統一性巨著。
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圣元年
公元1090年—1094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6-27冊
《俠客行》——小說主人公無明確名字,以“石破天代稱。該篇對人生寓言性與舐犢之情描寫最甚,親情性最強。
創作年代:1965年
歷史背景:明朝中葉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越女劍》(附錄:三十三劍客圖)——《越女劍》寫于《鹿鼎記》連載中途短篇小說,因此金庸最后一部小說是《鹿鼎記》而非《越女劍》。出版時附在《俠客行》之 后。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后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是金庸歷史感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70年
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
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28-31冊
《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
創作年代:1967年
歷史背景:明朝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第32-36冊
《鹿鼎記》(附錄:康熙朝的機密奏折)——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一些細節推斷的。
三、其他作品
武俠大師金庸
《三劍樓隨筆》: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合著。
《袁崇煥評傳》: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學術性著作,收錄在《碧血劍》中。
《三十三劍客圖》:又名《卅三劍客圖》。
《金庸散文集》
《月云》:略帶有自傳性質的短篇小說。
《社論》:約兩萬篇,包括如《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火速!救命!——請立刻組織搶救對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來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陸未結集出版。
四、人物哲理
《飛狐外傳》
程靈素:愛一個人不能過于無節制。因為你可能遇到一只白眼狼。你愛他的時候他假裝不知道,你為他死后他假裝悲傷之后會去和別的女孩子搭訕。
袁紫衣:跟一個人談戀愛最好不要用游戲心態。否則他會很認真。到時候你除了出家就別無他途。
胡斐:一次戀愛之后最好立刻把前面的人忘記,否則會帶著沉重的感情枷鎖。你看看蕭峰到死都沒法忘記阿朱,而我不是就和苗若蘭好了嗎?
《連城訣》:
狄云:當一個舊情人拋棄你時不要哭泣,因為立刻會有一個新的更好的MM來接替她——當然,這種情況更多出現在小說里。我知道你會認為我和《基督山伯爵》中的愛德蒙·唐泰斯過于類似。我要告訴你的是,在古今中外,這類情況概莫能外。
《天龍八部》:
段譽:愛情就象足球里的防守反擊。你只要死纏爛打。接下來,對方內部會出現問題。然后你就可以乘虛而入。這就是我得到語嫣的方式。
虛竹:真正的愛情和對方的容貌無關。
蕭峰:我們對于老丈人要保持足夠的尊重。
慕容復: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
游坦之:不要過分放縱你的情人。否則她會非常狂狷,而對你不理不睬。
無崖子:永遠不要招惹兩個偏執狂女人。否則你一輩子不得安生。
木婉清:愛上一個男人之前最好查查他的家世背景。 人物成就金庸一生獲頒榮銜甚多,其中包括:英國政府O.B.E 勛銜(1981年,褒揚其對新聞事業及小說寫作的貢獻)
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銜;
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
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
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日本創價大學、香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蘇州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
1986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1988年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名譽教授;
1992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Doctor of Letters;1996年劍橋大學榮譽院士等。
1998年,獲香港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頒授“當代文豪金龍獎,同獲此獎的還有巴金和冰心。
2000年,獲香港政府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勛章。
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臺發現的編號10930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
2003年3月,位于澳門新馬路的文化會館開設金庸圖書館,金庸親臨開幕并任榮譽顧問,館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說。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金庸隨即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
2006年,于12月完成劍橋大學碩士論文《初唐皇位繼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2008年,9月應劉中樹教授邀請,受聘成為吉林大學名譽教授。
2009年3月獲得“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09年9月,金庸被聘請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2010年4月24日,金庸獲2010大本鐘獎個人獎之終生成就獎。
2010年4月27日,金庸獲“2009香港藝術發展獎的“終身成就獎。
2010年9月,86歲高齡的金庸先生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答辯,以「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的博士論文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011年7月13日,獲得澳門大學頒授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以表彰其在文化領域創造的杰出成績和對社會做出的卓越貢獻。“香江四大才子之首
“香江四大才子分別為金庸、倪匡、黃沾(已逝世)、蔡瀾。
金庸說蔡瀾:蔡瀾是一個真正瀟灑的人。率真瀟灑而能以輕松活潑的心態對待人生,尤其是對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處之泰然,若無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 真正的不縈于懷,一笑置之。“置之不太容易,要加上“一笑,那是更加不容易了。(摘自《看得開,放得下,才是人生》金庸推薦序)
蔡瀾說金庸:他是我最敬佩的人,因為那時候看他的小說,看得入迷了。我最近又在翻看,很好看,寫得很精彩。
人物評價金庸俠義英雄的民族大義,是秉承漢魏以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的。一部中國歷史,其實就是漢民族和周邊民族互相爭斗、交融的歷史。民族 間的矛盾來源于國家利益的追求,也源于不同的信仰和教化。在中國傳統倫理中,民族氣節從來都是放在首位的。在國家敵對中,政府的軟弱格外刺激民間的信心, 而作為民間力量的精英,俠便理所當然地承擔了民眾和志士仁人的理想。
俠的民族大義表現在為國御敵——這本是軍人的本份,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一個“布衣之俠,更是責無旁貸。
民族大義的本質是一種忠誠,是對歷史、對社會的忠誠,擴大開來,也是對家人對朋友的忠誠。一個俠士若不具備這份起碼的忠誠,就喪失了自己所賴以寄身的 基礎。
但這也不是俠的最高的境界。
在金庸筆下,豪氣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個壯士,慷慨任事、忠憫待人、義薄云天,也只是個一般的俠士,所以楊過一人一雕往來東西南北 ,問盡天下不平事,急公好義排紛解難,人稱“神雕大俠,可楊過卻拒不接受那個“大字。
郭靖與楊過在襄陽聯床夜話,郭靖說:“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 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 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為國為民,這才是俠之大者,這才是俠的最高境界。
天下為懷,蒼生為念,這才是俠的最高理想,這也是金庸的俠意識,更是金庸對中國傳統俠意識的突破與貢獻
在《射雕英雄傳》的結尾,成吉思汗與郭靖有一段對話。成吉思汗說:“我所建大國,歷代莫可與比。……你說古今英雄,有誰及得上我?
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淚。
郭靖又道:“自古英雄而為當世景仰,后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 人。
在《天龍八部》的最后,段譽和虛竹擒到遼帝耶律洪基,蕭峰求遼帝一諾:終生不許一兵一卒越過宋遼邊境。
在得到保證后,蕭峰隨即折箭自殺以謝罪。
要知道,蕭峰是遼人,又是南院大王皇帝結義兄弟,宋遼開戰,蕭峰所念念于心的,則是蒼生百姓的安危幸福,并以一己之死,換來了宋遼兩國的平安合睦,百姓的安居樂業。遼國百姓免去征戰之苦,蕭峰是為了民族的利益;天下蒼生得以安
然無擾,蕭峰也是為民造福。這正體現了一個大俠的最高境界。
金庸筆下的俠義英雄,從尋常的江湖豪客,到行俠仗義、濟人困厄的一般俠士,到為國為民、天下為懷的大俠,層次是何等的分明!
若從歷史的眼光看,中國俠意識的成型是自司馬遷始,從司馬遷到金庸的二千年間,俠從威重鄉里、與人解紛的“布衣之俠,到少年豪氣、復仇報國的“幽并游俠,到梁山好漢的除暴安良,基本上定型在排紛解難、濟人困厄的作為上,清
代的公案俠義小說、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基本上都是遵循著這個俠的原型。
只有到了金庸,排紛解難、除暴安良,不再是俠的全部作為,而是一個俠士的本份,不如此便不足以成為俠,而做到了這些則還遠遠不夠,俠還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俠要以天下蒼生為己念,這才是俠之大者。
顯然,金庸繼承了傳統的俠意識,并發展光大了它。“布衣之俠到“俠之大者,這便是金庸的俠路歷程。
在金庸筆下,俠在行為上有了擴大,在人格上有了升華。
俠在金庸筆下才開始光茫四射。
“俠之大者是金庸對傳統俠意識的突破與升華,也是對中國武俠文化及整個傳統文化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