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歷來崇文重教、人文薈萃的千載讀書地,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的美譽。先后涌現出9名狀元、8名榜眼、12名探花和1546名進士。當代常州籍兩院院士60多名,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位列第四。這些人文淵源,為常州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奮進教育改革的滾滾浪潮中,常州基本形成了“基礎教育高品質、職業教育高水平、高等教育有特色、終身教育高品位”的教育事業發展格局。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連續七年位居全省前茅,是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全國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教育部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示范實驗區、國家首批“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綜合實驗區”和全省唯一示范性高職教育園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首批學習型城市成員,多項指標達到或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一、教育基本情況
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769所,在校學生90.17萬人,教職工6.53萬人。其中:幼兒園343所,在園幼兒14.62萬人;普通小學223所,在校學生31.43萬人;初中129所,在校學生13.23萬人;普通高中36所,在校學生5.67萬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殘疾學生648人;高等職業技術學校5所、中等專業學校6所、技工學校(技師學院)9所,在校生6.05萬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5所、?圃盒7所、成人高校1所,在籍博士研究生75人、碩士研究生3862人、普通本科學生5.64萬人、普通?茖W生6.97萬人,成人本?茖W生6.1萬人。
二、教育發展情況
常州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發展觀,堅持“三真四超” 的教育理念,高舉“教育現代化”旗幟,瞄準“公平、優質”兩大目標,主攻“推進均衡、提升質量、增強活力”三大任務,推進“主動創新、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合作”四大戰略,全面實施學校建設、學前教育綜合改革、人才隊伍建設、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校品質提升等“五大行動計劃”,正在追求高質量、高品質教育的大道上砥礪前行。
(一)資源供給配置優。“十三五”以來,共投入資金220億元,建設學校259所,竣工并投入使用147所,增加學位82015個。2020年全市計劃實施新建、改擴建教育重點項目44個,年內竣工16所學校,新增學位14310個。所有新建學校教育裝備均按省一類標準配置。加快補齊教育資源短板,促進教育優質均衡,力度大、步子實、成效好。
(二)各類教育發展好。全市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入學率分別達98%、100%、100%。省市優質園296所,占比86.3%;義務教育優質學校309所,占比91.15%;三星級以上優質高中校30所,占比88.24%;加快推進“中國職教名城”品牌建設,優質職業學校比例位居全省第一,榮獲省“職業教育改革成效明顯設區市”第一名;本科高校發展成效突出,常州大學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3個學科進入全球ESI學科排名前1%,入選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三)教育改革力度大。探索采取一體化辦學、委托管理、城鄉共建、合作辦學、校際聯盟、項目合作、結對幫扶等模式,在省內率先實行集團化辦學,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啟動中心城區普通高中管理體制改革,穩妥實行公民同招,逐步實施常武一體中招政策,深化高考綜合改革,優化職業院校招生流程。持續推進部市共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示范實驗區”,成功創建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和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國家級示范區,積極推動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改革。
(四)學生發展能力強。堅持立德樹人,實施七彩德育,全面加強勞動實踐教育,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中小學健康教育開課率達100%,學生體質健康抽測合格率全省排名前列。全市本科上線率、重點院校錄取率、本科錄取萬人比等指標連續多年領先全省。全國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情況連續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職業學校學生參加省對口單招考試本科錄取率和本專科總錄取率均保持在全省前茅。職業院校學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對口就業率保持在80%以上。
(五)人才建設水平高。堅持人才強教,致力于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持續推進“三名一好”工程,在省內率先實施“中小學名教師工作室”培養模式,率先開展優秀教師分層培養“五級梯隊”建設,積極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建設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全市市級優秀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17.05%,縣級以上骨干教師占比28.42%,在職省特級教師106人、正高級教師77人、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13人、江蘇省教學名師10人,師資隊伍整體水平連續多年位于全省第一方陣。
(六)教育惠民范圍廣。全市324所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占比96.4%,惠及學生30余萬人。2020年全市實施各類免學費和助學金資助總額逾2.9億元,惠及學生56萬余人次,實現了連年增長。建成6所青果名師學校,開設6個名師系列直播課程,開展線上導學220場以上。組織全市80%的教師開展“走進千家萬戶,共助學生成長”大家訪活動。開展近400場家庭教育講座,惠及10萬余人。率先開展社區教育游學項目,推進數字化學習先行社區和示范社區建設,服務居民數字化學習需求。